

五载春秋,世纪工程写新篇。自2020年11月1日整体竣工验收以来,三峡工程已平稳运行五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累计拦洪总量超290亿立方米,累计向下游补水824亿立方米,发电量超4230亿千瓦时,船闸过闸货运总量突破7亿吨;同时,生态调度试验成效显现,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日益凸显。
作为深入实施国家“江河战略”的重要工程,三峡工程的持续安全运行与综合效益发挥,是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支撑。当前,这座超级工程已转入长效运营期,其未来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作用,将更大程度取决于我们能否以卓越的运营智慧,通过精益运行、风险防控与多目标协同,持续夯实三峡工程“十大安全”根基,答好这道关乎可持续性、安全与效益的综合考题。
智慧之首,在于精益运行的探索永无止境。三峡工程是世界水利枢纽运营的标杆,其运行调度涉及多目标、多约束的复杂平衡。实现高水平的防洪安全与供水安全,必须坚持“预”字当先,关口前移,依托先进技术不断完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体系。未来的方向,是进一步提升精准调度能力,在科学拦洪削峰、保障荆江河段行洪安全的同时,优化流域水资源配置,确保防洪库容和淡水资源都能在关键时刻精准发挥效能。这种对运行细节的精益求精,是工程持续发挥核心效益的根本。
智慧之要,在于风险防控的警钟长鸣。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关乎长江安澜大局,必须树立坚实的底线思维。要始终将枢纽工程安全、库区地质安全和库容安全等基础性安全置于首位。要依靠严密监测确保大坝、船闸等主体建筑物性态稳定,依靠常态化监测预警防范库岸地质灾害。唯有以前瞻性的眼光持续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才能筑牢“国之重器”长治久安的根基。
智慧之本,在于多目标协同调度的权衡。三峡工程身兼多重使命,其长期运行必须统筹兼顾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航运安全和河道安全等多元目标。这要求调度决策必须具有系统思维,在优先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平衡通航、生态与发电需求。例如,汛末蓄水与下游用水需求、发电效益与生态流量保障等,都需要精细权衡。寻求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最优解”,是让三峡工程在新时代持续造福人民的智慧体现。
“建”成三峡见证了一代人的奋斗,而“管”好三峡、发挥其持久效益,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唯有以高水平的运营智慧服务好国家水治理大局,才能让三峡工程持续福泽江河、惠及人民,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齐飞)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