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网络名人走进新国企”引热议 微博阅读量破亿

  光明网讯(记者 张琳 )“网络名人走进新国企”一度电的旅程1月16日在珠海完美收官。经过4天的活动,借助网络名人效应和知名官方微博、微信的广泛传播,截止1月19日,新浪微博话题#网络名人走进新国企#阅读量达1.5亿人次。“人民日报海外版19日头版头条报道《一滴水、一度电、一条能源路》,网站新闻转载报道456条”,据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全程通过网络媒体、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采访报道形式,实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以新颖的视角讲好国企人的故事。
  “一度电的旅程”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主办,活动邀请了知名时评人石述思、@巴松狼王、@中青报曹林、@点子正等网络名人及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网络媒体组成的采访团从电力生产、输送、使用过程等环节进行实地考察,切身感受我国水利水电行业在节能环保、科技创新方面的最新进展。四天三夜的行程里,采访团跟随一度电的脚步从金沙江畔的向家坝水电站出发到溪洛渡水电站,沿“西电东送路”南下广东增城探访穗东换流站和珠海220千伏琴韵变电站。
   向家坝水电站:机组实现全国产化

  图为向家坝水电站俯瞰 光明网记者 张琳/摄


  在向家坝水电站网络名人一行深入170米的地下厂房了解水电站内部结构及发电原理,随后登顶俯瞰工程全貌,“其宏伟壮阔之感几乎无法用语言形容。这样巨大的工程量、艰苦的工作环境,让人难以想象工程建设者在其中付出的艰辛努力”随行的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如此感叹。
  向家坝水电站是我国第三大水电站,电站共安装8台单机容量800MW的水轮发电机组,是目前世界上已运行的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向家坝电厂厂长王建忠告诉光明网记者,向家坝水电站总装机容量6400MW,年平均发电量308.8亿千瓦时。可替代同等规模的燃煤火电厂,相当于每年减少原煤消耗约1400万吨,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500万吨、二氧化氮约17万吨、二氧化硫约30万吨,不仅可以大大节约煤炭资源,而且可减少燃煤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向家坝水库建成后,可引水灌溉下游21个县区农田530万余亩,并可解决灌渠沿线部分城镇工业和生活用水问题。所以,向家坝水电站不仅仅是一座发电站,还被当地人亲切的称为“川南都江堰”。
  “向家坝水电工程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成功破解了世界级渗控施工难题”。向家坝水电站工程建设部主任王毅华告诉光明网记者,向家坝8台巨型水轮发电机组全部实现国产化,除机组以外,550kV/890MVA主变,GIS,调速系统、励磁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等主要机电设备也全部采用国内厂家生产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据王毅华介绍,向家坝右岸电站500kV电缆系统招标前,国内500kV高压电缆的市场一直被国外电缆制造商所垄断,电缆和附件价格昂贵。为了打破国外厂家在500kV电缆和终端垄断的局面,加速国产化进程,三峡集团招标时给予国内制造厂投标资质,国内电缆厂家经过科研攻关,解决了500kV电缆系统关键性问题,产品性能达到国外产品相当水平。通过公开招标,向家坝右岸电站最终采用了全套国产500kV电缆系统。
  很多环保人士反对水电站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电站断绝了鱼的通道”。为了保护长江珍稀鱼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2007年在向家坝水电站投资建设占地2.67公顷的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主要承担金沙江、岷江流域珍稀特有鱼类研究保护及人工繁殖放流。目前增殖放流站已成功实现达氏鲟、胭脂鱼、岩原鲤、长薄鳅、厚颌鲂的自养放流目标,自2008年开始放流鱼种后,站内放流鱼中数量逐年递增,现已累计放流流金沙江珍稀特有鱼类近90万尾,年放流量超过17.7万尾。

   溪洛渡水电站:世界上第一座千万千瓦级高拱坝电站

  图为溪洛渡水电站 光明网记者 张琳/摄


  “网络名人走进新国企”的第二站来到了位于四川省雷波县与云南省永善县交界的金沙江干流上的溪洛渡水电站。
  溪洛渡水电站是中国第二大水电站,其大型机组安装屡创世界纪录,泄洪工程的总泄洪能力和单洞泄洪能均居世界首位。溪洛渡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拦沙和改善下游航运条件等综合效益,也是解决川江防洪问题的主要工程措施之一,通过水库合理调度,可使三峡库区入库含沙量比天然状态减少34%以上。
  据党组书记张世保介绍,溪洛渡电站安装18台77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386万千瓦,主要送电华东、华中、南方电网,兼顾四川、云南二省枯期用电需要,是实现“西电东送”的骨干电站之一。2014年6月30日溪洛渡左右岸机组全部投产发电以来累计发电量594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2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600万吨。截至2014年9月,累计送出的清洁西电使广东少烧近3.31亿吨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3亿吨。
 作为世界上第一座千万千瓦级高拱坝电站,溪洛渡的挑战前所未有,它比世界第一座高拱坝胡佛大坝高了60余米,混凝土浇筑方量是胡佛大坝的3倍,发电量相当于6个胡佛。“天生就是建水电站的好地方”三峡集团溪洛渡工程建设部主任洪文浩向网络名人介绍溪洛渡水电站时,两眼炯炯有神闪烁着光芒,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个水电站可以说是洪主任一手建立起来的”,据三峡集团新闻处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世界的水电在中国,中国的水电在西部,西部的水电看溪洛渡。”建站之初,深山里并没有通路,交通很不便利,施工队总是隔一段时间派人走几十公里山路才能到外面集中采购货物,为了攻克技术难题全员更是吃住在工地,投入近1800多套先进设备与时间赛跑。
  执着的水利水电人为此付出了多少艰辛我们很难想象。采访中,光明网记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网络名人@石述思提问洪主任“在这建了水电站,是不是就不能漂流为国争光了”?“为什么一定要漂流呢,我们建水电站为国争的光更大嘛。”姑且不去争论谁为国争光更大,只是洪主任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脸上掩饰不住的骄傲和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让记者印象深刻,细小的表情可以窥见的是一个勤恳执着的水利人对我国水利事业难以割舍的热爱,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一线,就这么勤勤恳恳为水利水电事业一直默默无私的奉献着。
  “好山好水好寂寞”网络名人@中青报曹林在参观溪洛渡时心生感叹,水电站都是建在远离市区的偏远山区,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水利人又如何耐得住住山里的寂寞?据洪文浩介绍,到目前已实现对向家坝电站、溪洛渡电站500千伏GIS开关站,800MW机组、770MW机组、泄闸门等全部机电设备的远方控制,调控中心设在成都,建有功能强大的通信系统和水调、电调自动化系统。“调控一体化”调度运行管理模式让电站实现了少人值守或无人值守的运行管理方式。
   穗东换流站:世界第一个特高压直流工程
  “网络名人走进新国企”的第三站,采访团一行来到“西电东送”的终端——广东。千里之外的西部清洁水电,从云南经过1400多公里的“电力高速路”送到广东增城,再经换流变、换流阀等高精尖设备转换为交流电,直送珠三角负荷密集地区。
  ±800千伏穗东换流站是世界第一个特高压直流工程。穗东换流站分为直流场、交流场等区域,诺达的换流站,四周全是密密麻麻设备“森林”。站里的小伙子告诉我们,这个站的设备数量上万个,每天巡视3次走路都要走10多公里,但这只是基础工作。真正的功夫是对设备性能的评估和对风险的掌控。尽管辛苦,但他们却要站好岗,不掉“接力棒”。
  穗东换流站站长何润华向光明网记者介绍,穗东换流站最大容量500万千瓦,主供广州、东莞,年供电量超300亿千瓦时。自1993年南方电网开始联网送电以来,“西电东送”发展近20年累计售电突破万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2.1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目前南方电网已形成“八交八直”16条500千伏及以上大通道,送电规模3400万千瓦,因其远距离、大容量、超(特)高压、交直流并联运行,领先世界。
  “西电东送各站点和输电线路注重绿色、环保”。为了不影响周边居民,换流站主要噪声换流变压器、换流阀等密闭起来。直流场场磁控制在10毫特斯拉、输电线路下方最大场强满足30千伏/米的限值要求,符合国家环评要求,不会轻易对人身造成影响和伤害。 
  到底变电站有没有辐射?在珠海琴韵变电站,电科院的专家架设了测量设备,在变电站的内外做了测量。实际测量数据让采访团感到意外,日常生活中常用电器诸如电吹风辐射值高时可达200伏/米以上;微波炉关上门时辐射值仅为个位数,但打开门的瞬间可达20伏/米。而在变电站院内走道上所测量的辐射值仅为9.7伏/米。根据我国对变电站的电磁场规定的标准:居民区工频电场限值4千伏/米,比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提出的8.333千伏/米、英国的12千伏/米更为严格。
  “随着城市的发展,用电负荷越来越大,城市的中心亟需建设变电站,但却遭受了很多误解。”珠海供电局的基建部负责人向记者“吐槽”。变电站为什么非要建在市中心,电科院的专家用了一个比喻,一个社区的居民多了,公交公司就得在附近设置公交车站,满足居民出入的需要。同样,1个变电站的供电半径大概为1.5公里,超过这个范围,电压质量就会下降,电压不稳。
  在珠海供电局的输电管理所,每年2月28日前,工作人员都会对线路进行一次全面大检查,线评价路的健康度,确定不同区段的管控级别。
  卢志华是珠海供电局的一名巡线班长,他已经坚守巡线岗位19年了,“有时候开车巡线,有的地方不通路就骑自行车,有时候就得翻山越岭爬高下地”,他看起来是那么不善言辞,却又对每一种巡线工具如数家珍,滔滔不绝的向记者介绍每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和解决方案;他看起来是那么的朴实无华,却在黑暗中熠熠生辉。
  除了人工巡线,珠海供电局还成功开发了电缆在线检测抗干扰技术,应用于220千伏琴莲甲乙线的日常检查,纳入常态化监测,可随时远程了解并分析电缆绝缘情况。
  此外,广东电网还自主研发无人机用于巡线。“以往排除电力故障时,电力工人或是用望远镜查障,或是爬上几十米的电塔检查线路,光是爬上电塔就需几十分钟。”广东电网有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利用网络通信技术,无人飞行器辅助巡线,仅需一分钟便可做到,“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据了解,在无人机巡线方面,广东电网采用大型无人机、小型无人机“大小结合、优势互补”的模式,大型无人机作业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配合多种小型无人机,辅助进行故障巡视,克服了巡检效率低、检测数据不全面、人员达到困难区等“难点”问题,大大提高了巡视效率与准确性。
   结语:灯火辉煌的街头,你可曾想过,此刻有多少人在默默守护着这个城市的万家灯火?你可曾想过这一度电是如何来的?这其间要架多少电线?在线路输送中又有多少技术人员日以继夜的维护、调度?王毅华、洪文浩、何润华、卢志华他们都是最伟大的工程建设者、电力调度员、巡线班长;也是我们无法一一走进的电力生产、运输、维护过程中千千万万个优秀水利水电人中最普通平凡的的一员。他们都有着对水利水电事业共同的爱,佩戴着一样的骄傲和自豪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守护着每一度电。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