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电力付海涛获得4项实用新型国家专利
本网讯(胡鹏 许丽 报道)有4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还有两项专利已经进入实质审查阶段。这位成果丰硕的“科技创新明星”就是长江电力检修厂生产技术部副主任付海涛。
除了取得了上述创新成果外,付海涛还参与开发完善了葛洲坝发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此系统于2007年通过了湖北省科技厅鉴定,并在2012年7月荣获“中国电力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组织编写了《水电厂电气一次设备检修》一书的电气试验部分,该书已在2012年出版发行……对于参加工作不到十年的付海涛来说,能够取得这么多的创新成果,并得到大家的认可,是与检修厂浓厚的创新氛围、自我的刻苦努力以及在实践中的厚积薄发密不可分的。
好的收成离不开肥沃的土壤。多年来,中国三峡集团、长江电力建设的创新体系,为检修厂开展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鼓励员工钻研技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检修厂充分利用岁修、“科技创新日”、“全员学习日”等平台,并采取一些列人性化的措施和手段,如对申请专利成功的员工进行奖励等,为员工开展创新工作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从黄河大堤脚下走出来的付海涛,话不多,想法却很多。参加工作这八年,被付海涛形容为为“八年奋战,更需努力”。
刚刚参加工作的付海涛敏锐地感受到了检修厂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如鱼得水的他一头扎进了广阔的创新天地里。在他进入检修厂的第一年,就参与抢修三峡电站3号机组磁极试验,现场解决了磁极直流电阻测量不准的问题,避免了对正常设备的误判断,并撰写了论文《磁场干扰对测量线圈直流电阻的影响一例分析》,获长江电力成立5周年科技论文二等奖。这对于刚入职的新兵来说,无异于是一份巨大荣耀。提起这第一次的创新成果,付海涛说:“源于对电气技术的痴迷,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场实际问题,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付海涛从技术一线走向技术管理岗位后,更加注重检修技术点的集成、思考、总结、提炼。2009年他参与了长江电力组织编写的《水电站检修技术丛书》,独立执笔、组织编写了《水电厂电气一次设备检修》分册的电气试验部分,共9个章节达13万字。一直以来鲜有全面、完整介绍水电厂检修技术的书籍面市,该书的编写出版可以说为推广标准化、规范化的水电厂检修方法提供了交流范本,也为从事水电厂检修工作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对付海涛来说,能够参与编写,是一个认真梳理知识、总结经验的好时机,同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积累过程。
创新固然需要灵光乍现的火花迸发,也同样需要日积月累的滴水石穿。谈起对科技创新的理解时,付海涛说:“不把科技创新神秘化,工作中创新无处不在,能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性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就是创新”。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发明的专利 “新型自散热盘柜的外观设计”,灵感就来源于他到贵州看到了木质吊脚楼,其顶盖结构使室内有很好的通风效果,这种设计同样适用于工业现场带有大功率工控机的在线监测盘柜。这具有喜剧色彩的实用新型专利,真正让人体会到他说的创新无处不在。
谈起最喜欢的一项科技创新,付海涛说:“为什么最喜欢,并不是这项发明有多么高、精、尖。而是我坚持研究4年时间,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带给我的那种喜悦和满足。”
这项带给他喜悦的发明,就是“有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工频放电电压测量方法”。在现场交接验收以及运行维护中,对有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进行工频放电试验是一项重要且必须的工作。其放电电压是一个直接反映产品质量的重要参数,采用阀式避雷器试验的常规方法测量,结果往往远高于真实值,导致对设备状态的误判断,不利于系统的安全运行。试验结果为何总是高于真实值?不搞明白不罢手的付海涛请教了师傅们以及读研时的老师,也查遍了书籍期刊,总是找不到现成的答案。经过反复分析、思考,并在现场多次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4年多的坚持,他终于摸索出一种简便有效的测量方法,可以准确地测量到工频放电电压。经过深入分析,该测量方法还可以推广至三相组合式过电压保护器领域。
在付海涛的学习笔记本扉页上,有这样一段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8年光阴荏苒,比梦想更重要的,是坚持梦想的信念、坚持创新的行动。在一次次的试验中,在一次次检修工作中,他的努力就像一粒粒创新的种子,夹杂着汗水,折射着光芒。
发布日期:2014年0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