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戈壁无言 青春无悔 ——三峡新能源格尔木光伏电站生产运行部工作纪实

  直面沙暴挺起金盾般的胸膛
  扎根戈壁高耸钢铁般的肩膀
  耗尽精力 坚守不放
  如锚似虬的劲根紧抠地床
  风骨凛凛 铿铿锵锵
  ——石星光•《胡杨礼赞》
建成的格尔木光伏电站场景。

  汽车沿着109国道飞驰,车窗外是漫漫黄沙,远处是终年积雪的昆仑山麓,除了星星点点的枯黄骆驼刺和不时飞过的乌鸦,再看不到任何生命的迹象……这一幕,让人想起前不久热映的电影《无人区》。忽然,成片的蓝色光伏板像一汪清澈的湖水映入眼帘,白色的升压站综合楼右上角,绽放着一朵蓝色的莲花。那就是三峡新能源格尔木光伏电站。
  格尔木,这座青藏高原上除西宁、拉萨之外的第三大城市也许并不为世人所熟知。它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柴达木盆地中南部,隶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为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荒漠明珠”,这座因修建青藏铁路而兴起的城市,自然条件却远没有它的名字那样美丽:高寒缺氧,项目海拔近3000米,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60%;风沙肆虐,沙暴来袭时恍如黑夜,飞沙走石;气候干燥,降雨量年平均仅41.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从格尔木南出口驱车一小时,就到了生命的禁区——可可西里。
沙漠来袭。

  对于三峡新能源人来说,这里是孕育希望的地方。在这里,三峡集团迈出了“阳光三峡”的第一步。格尔木光伏一期工程于2011年12月26日并网发电,是三峡集团第一座并网光伏电站。2013年12月11日,格尔木三期20兆瓦光伏项目正式并网发电,至此,三峡新能源在格尔木地区的光伏发电装机已经达到50兆瓦。
  电站在格尔木市区外的沙漠中,距离城镇有50分钟车程。孤独,是这片沙海中唯一的旋律。也许对水电建设者来说,扎根大山深处,与世隔绝的生活或许习以为常,但在这种终年看不见绿色的荒凉给人心理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常年为伴的也只有五六个同事。推开窗,目力所及都是光伏板、黄沙、稀疏的骆驼刺和远处终年积雪的昆仑山,再没有其他生命的痕迹。很难想象,驻守在这里的运行团队平均年龄还不到23岁,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他们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是什么支持他们坚守在这里?
  参与建设 苦练内功
  在2011年格尔木光伏项目一期工程建设之初,工程现场可谓四无人烟、沙尘荡荡,无处遮风也难觅水源。然而为尽早熟悉光伏项目、掌握运维知识,这群刚刚拿到公司offer的在校大学生就主动请缨,要求参与电站建设工作,就此告别本该惬意悠闲的毕业季生活,开始艰苦的职业征程。
  光伏电站开建较晚,施工高峰期主要集中在了11—12月的高原深冬季节,苦寒的高原、荒凉的戈壁,在这常人避犹不及的季节,就是掷以重金,也难以请到足够的施工人员。为确保电站在年底并网发电目标的实现,在格尔木项目公司党员职工的带头下,运营部的小伙子们扎根帐篷、长驻工地现场,参与了设备安装、调试、试运、并网
的全过程。
  白天,他们顶着肆掠的北风和狂暴的沙尘,与工人们一起挖沟道、上楼层,跟着厂家工程师学习调试设备器具;夜晚,顶着黑暗零下二十度的严寒,他们还在忙着钻电缆沟、打着手电拉电缆接线……一直到深夜,该睡了,冰冷的被窝和随风摇曳的帐篷成了他们最温馨的港湾。戈壁昼夜温差极大,高原缺氧干燥的环境又不断煎熬着这些年轻人的消化系统和睡眠。没有吃饭的食堂,大家就啃冰冻的面包,就着结冰的矿泉水下咽,冷得受不了的时候来不及烧水,他们就厚着脸皮、行走几个工棚向工人们讨杯热水;工地面积太大,累了,大家裹着军大衣随地小憩片刻、互相取暖,对着璀璨的星河吼上几句不着调的青海花儿(青海当地民歌),孤寂和思想之情,也随着歌声回响在高原上。
   运行部副经理张甲荣个头不高,却是运行部腰杆最“硬”的——一次外出时,他乘坐的出租车被后方超速行驶的车辆追尾,使他腰椎骨折,植入了钢板和钢钉。“以前在电站上总觉得寂寞,发了疯似的想到城市看看人群;在医院养病的时候特别怕自己瘫了,发了疯似的想回戈壁上跑一跑!”躺了四个月,刚刚能走路的他就回到电站上为二期项目并网做准备,“工程建设最忙的时候,公司派运行部的兄弟们轮流在医院日夜照顾我,现在我出院了,我得回来陪着兄弟们!我不想掉队。”
也许他们后悔过,可当光伏电站逐渐成型、并网在即时他们却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此时,那句时常被人挂在嘴边的“缺氧不缺精神”笑语在他们心中已经变成冲锋的号角,这段艰苦的岁月让他们结下了战友般的情谊,在正式报到上岗前就了解了电气设备的相关操作和运维要领,寒苦的高原存留了他们修练内功的身影。
  坚守戈壁 奉献青春
  无论白天昼夜,电站都仿佛是与外界隔绝的“孤城”。
运行部的成员除一名为本地人外,其余员工家乡远在青海海东地区或甘肃省,离家最近的也有九百多公里,短暂的轮休、紧张的车票、往返四五天的旅途,让年轻人们根本没时间回家。运行部经理周鹏新婚时只请了5天假期就匆匆赶回电站继续上班,新婚妻子不得不利用休假、远涉千里前来探亲,在电站上度过了他们的蜜月。周鹏的妻子怀孕后就回甘肃老家休养,但直到孩子满月他才请假回家看一眼,当听到自己的孩子在远方出世时,这位坚强的西北男儿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这里没有电视信号,没有固定电话线,手机信号差,有时给家人打电话报平安还要在戈壁滩上跑着“追”信号。大家说,值班时接到省调度中心或地调生产调度指令,他们都倍感亲切,像是听到了久违亲人的声音。
  格尔木的冬季长达7个月,10月中旬就已入冬,最低气温可达-30℃。有很多“祸不单行”的时候,运行人员既要顶着严寒、又要和肆掠的沙尘搏斗,甚至在能见度只有两三米的情况下进行徒步巡检,第一时间查看设备是否损坏。
  好不容易到了气候凉爽的夏季,却又有成群的蚊子昼夜骚扰他们,就算隔着厚厚的工服也能把人叮得浑身是包,“你想啊,格尔木的蚊子祖上都是吸牦牛血的,我们这工服能有牛皮厚吗?”运行员王屹辉幽默的说,“白天巡检时都要‘全副武装’,就露出一双眼,搞得大家反而怀念寒冷的冬天。”
  由于电站距村落较远,即便高薪也难觅厨师,好不容易“骗到”的一个厨师在电站烧了一周顿饭就辞职了,连工钱都没要,悄悄的走了。放宽招聘条件后,干得最长的要数一对老夫妻,但他们在两个月后也选择了离开,班组一度只好组织大家下班后轮流做饭。电站食堂的给养主要靠每月两次的补给来维持,用水要靠自己打的机井……然而运行人员们并没有被困难屈服,他们正在精心制定一系列振奋人心的计划——为了吃上新鲜食品,他们决定靠自己的双手在戈壁上种植蔬菜;他们还向公司提出了申请,希望在公司的的帮助下实现站区的绿化环保工作,打造一处戈壁绿洲。
  在一次集团公司的采风活动中,集团工会领导组织了员工座谈会,运行部员工说起平日的苦中作乐,不知不觉就落下了泪水,虽然他们是男人,但是没有人笑话,因为这是坚强的泪水,在场所有人都为这阵阵热泪而感动,坚信他们的坚守是值得的、他们的青春是徇丽的。
  随着项目公司工会的成立,电站上建起了“职工小家”。休息时,大家在一起打打台球、乒乓球,杀几把象棋、军棋,看书读报。电站也是项目公司工会的活动站,工会举办活动都是把项目公司的员工拉倒电站上,大家打球、下棋、比赛擦光伏板,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用和谐的氛围让大家暂别戈壁的荒凉。
  刻苦钻研 造就精兵
  三峡新能源格尔木光伏电站是海西电网确定的两家光伏标准化电站之一,2012年6月,光伏电站又在青海省43个光伏电站中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电力行业协会组织的并网安全性评价,并且多次受到青海省电力公司的公开表扬。然而荣誉背后是付出的艰辛,虫草岂待庸人采?
运行班组参与建设施工检查。

日常值班。

  当初,运行部的员工都是第一次接触光伏发电,毫无经验可谈,即便是曾在风电行业打拼多年的运营主管,对光伏发电也知之甚少。然而新概念、新问题频繁出现,诸如光伏的电能质量、功率因素、填充因子、光功率预测等等,不枚胜举。在日常工作中,运行部员工们坚持按周、天、小时为单位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制作装订运行分析记录。在近一年的工作中,运行部将总结的经验规律运用于运维工作中,如电池板清洗前后发电量对比、清洗时间与月份季节的关系、如何根据遥测信息判断设备运行情况、设备通常故障及成因、检修方法等;他们还给公司提供了许多建设性建议,比如在今后的投资中购进能调整倾角的固定式组件支架、根据季节变化进行倾角微调,在投项目开发中要注重投资规划、充分考虑后期建设、避免重复投资,建设过程要重点关注设备质量、加强监造、尽量选用性能好稳定性高的设备等等。在工作过程中,他们将电气原理实践到具体的操作环节中,总结出许多故障判断和快速处理方法,通过快速判断和检修保障电站的安全平稳运行,节约维护成本。
  演兵千日,用在一时,运行部这些苦练许久的精兵在电站的运维工作的关键时刻得以初展拳脚。在日常的巡检中,他们严谨、仔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上报,控制了多起异常事件的发生,有力保障了全厂的安全生产。比如2012年6月一次日常巡检中,运行人员发现SVC晶闸管的水冷系统管路法兰处有轻微渗水,如不及时处理将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在面积近2000亩的站区巡检,如此细小的缺陷竟没有逃过运行人员的双眼,他们的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警惕的神经及时发现了故障,通过快速检修保证了设备和电网的安全。
  在建设“阳光三峡”的口号号召下,三峡新能源在全国各地陆续建成投产了多个光伏发电项目,截至2013年12月底,三峡新能源光伏在建、投产装机容量近80万千瓦,在央企中名列前茅。如此看来,这些追逐光明的年轻人工作是艰苦的,但前途无限光明。
  格尔木光伏电站以其时间及环境机遇,还有固定、斜单轴、双轴、低倍聚光多种光伏试验项目集于一身的特色奠定了发展基础。马上,这些年轻人将分赴不同地域的光伏电站继续坚守,但他们会永远记住这里的一丘一土、对练就一身本领的电站充满感激。
  “孤寂往往注满着悲壮,悲壮往往孕育着辉煌;苍苍胡天穹庐下,莽莽大漠荒原上,胡杨林的生死奋战,展示出震撼心魄的英勇形象!狂风肆虐沙砾飞扬,任烈日炎炎旱魔逞强,摧不垮的群体不屈不挠,灭不绝的部落愈挫愈刚!拼搏雕塑成生命的姿势,意志浇铸成坚固的屏障!”石星光的这首《胡杨礼赞》正是这群年轻人缺氧不缺精神的赞歌,也是驻守在塞外草原、兴安岭林莽、东海滩涂的新能源运维人员的赞歌! (作者:张大伟 李晓刚)

发布日期:2013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