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奏响再创新的时代强音(上)调查


奏响再创新的时代强音(上)

――三峡工程自主创新的新闻调查

□ 《科技日报》记者 刘亚东 申明 黄连星



  2005年7月10日17点12分,三峡电厂单元控制室。“十四号机组启动有水调试!”现场指挥长秦锡翔一声号令,这台由阿尔斯通和哈尔滨电机厂联合制造的70万千瓦水轮机组开始了它发电前的“热身准备”。

  三峡电厂副总工程师关杰林告诉记者,按照惯例机组在投入运行前,要先通过有水调试,再经过72小时试运行的考验之后,就可以正式发电了。

  此前,在三峡左岸电站已经奔腾运转着12台机组,为缓解国内电力紧张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最后一台机组9号机组也预计在今年10月中旬运行发电。届时,左岸电站的全部14台机组将比计划提前一年完成装机,今年即可提供486亿度电。

  我们站在宽敞、明亮的三峡左岸电站厂房,看着一字排开的水轮机组,听着欢快的机器运转声,再一次被三峡建设者创造的奇迹所震撼。

  然而,更大的奇迹还在后面。

  据关杰林介绍,目前正在热火朝天建设的三峡三期工程中,右岸的12台机组正处于埋件安装阶段。而在这12台70万千瓦水轮机组中,8台机组的制造任务将由国内企业独立承担!要知道,在此之前我国的此项纪录为零。从左岸电站到右岸电站,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跃进表明,在国家关于三峡重装设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针指引下,我国企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三峡大坝上奏响了自主创新的当代强音!

  横下心来用国产

  这次超越并不轻松。由于三峡工程是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为了确保三峡工程建设顺利进行,1993年9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在湖北宜昌市正式挂牌成立。“建好三峡,首先要从管理体制上进行创新。”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林初学说,“我们是一个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这就改变了以往建设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成立工程指挥部的传统做法。”

  紧接着,三峡工程中所涉及的重大装备的设计、引进、建设都提上了议事日程。

  三峡工程不论大坝混凝土施工机械设备,还是电站机组设备、通航设施和输变电设备都是具有世界水平的,其技术难度也是世界少见的。而水轮机的水力设 计和制造更是世界级难题,加上三峡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的运行条件差:三峡工程第一要务是防洪,因此汛期和枯水期三峡电站水位变幅大、机组尺寸大,给三峡机组的制造带来许多困难。

  面对如此庞大、技术难度又如此之高的机电设备,是立足于国内生产,还是直接引进国际一流产品?

  对此,有人提出,水轮机组是三峡工程中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如果水轮机组在运行中出现质量问题,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国内企业由于缺乏成熟的巨型水轮机组技术和经验,三峡工程要冒很大的工程进度和质量风险,所以应该使用国外已经锤炼了几十年的成熟技术。

  然而,如果不打好三峡这张牌,不利用这次机会学习和掌握国外先进技术,我们与国外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为了既确保三峡工程的质量达到一流,又不失时机地提升民族工业制造水平,国家决定在采购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要引进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创新,为三峡机组国产化创造条件。

  三峡总公司也明确表示,三峡工程建设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援,在设备国际招标采购中理应要促进民族制造工业的发展。在三峡机组采购合同中,有关技术转让的费用,由三峡总公司承担。

  是企业,自然要以赢利为目的。这一点林初学也没有否认,“我们办任何事都要从市场的角度出发。”那么这次由企业出资搞技术引进,对于三峡总公司来说是否划算?

  “无论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还是从企业角度考虑,我们都要横下心来支持国产。”林初学说这番话时铿锵有力。

  事实证明三峡总公司的这次决策是正确的。正是通过三峡工程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国内企业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不仅将右岸机组的整体价格降了下来,与完全引进国外产品相比,还节约了10%以上;而且在项目分包的谈判中也有了较大的回旋余地,获得了越来越多高附加值产品的分包合同。

  “从短期来看,好像不划算。但是从长远来看,实际是划算的。”林初学为记者算了笔账,目前,三峡总公司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流域正相继建设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乌东德等四个梯级电站,这四个电站都将采用70万千瓦的水轮机组,电站总装机容量达380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的装机容量。而这些电站的机组制造都将有国内企业参与竞争,其成本自然会因竞争而大大降低。

  谈判桌上的博弈

  1996年6月24日,三峡总公司正式对外宣布:三峡左岸电站将一次采购14台单机额定容量为70万千瓦的机组。

?  ∈澜缟献畲蟮墓こ蹋?澜缟献畲蟮乃?址⒌缁?组,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市场……这些无不吸引着国内外制造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厂家竞相提出自己的技术方案,努力争取在竞争中获胜。

  “在招标开始之前,我们就定好了方针,即在采购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要引进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创新,为三峡机组国产化创造条件。”时任三峡总公司副总工程师的黄源芳告诉记者,他还是三峡水轮机电招标项目组的负责人之一,参与了机电项目谈判的全过程。

  然而,当世界上10多家一流的企业组成了6家集团参加投标时,看到标书后却全都傻了眼。标书规定:我方要求投标者与中国有资格的制造企业联合设计、合作制造,并向中国制造企业转让技术?中国制造企业市场份额的比例不低于总价合同的25%,后两台机组以中国制造企业为主提供整台机组。同时明确要求,要向中方企业转让关键技术。在项目实施阶段,中方企业可以派人参加试验、联合设计和技术转让培训。

  “条件应该说很苛刻。”黄源芳说,一开始外方并不能接受这些条件,他们认为这就像在培养竞争对手一样可怕。

  但同时,国外厂商又陷入到矛盾之中。一方面是担心技术流失,在中国培养起自己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又眼馋数亿美元的巨额制造合同。而且“参与制造世界上最大机组”的这张“名片”也不断在他们面前闪烁。

  正是把握了外方的这种心理,中方谈判人员确定了谈判原则。一方面要利用三峡品牌吸引他们;另一方面,引导他们相互竞争,要像挤牙膏一样,慢慢地将他们的核心技术挤出来。

  在此过程中,也有一些国外企业拒绝转让技术,希望从其他方面进行补偿,如降低价格等。当然,结果是他们失去了投标资格。

  经过激烈紧张的谈判。最终谈判双方达成一致,中标的外商不仅在设备性能、供货进度等方面满足了招标文件要求,而且都承诺了全面转让三峡机组设计制造技术。

  “如果不是三峡工程,即使出一个亿,他们也不会这样转让自己的技术,因为这是他们的吃饭钱。”黄源芳说。

  1997年8月,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三峡总公司分别与两大国际联合体签订了左岸14台机组的制造承包合同。机组中标总金额为7.4亿美元:阿尔斯通和ABB的合同额各为2.1亿美元;VGS联合体为3.2亿美元;其中中方厂商哈尔滨电机厂(哈电)和东方电机厂(东电)分包的合同份额为2.3亿美元,占合同总额的31%。

  至此,三峡水轮机组进入了技术消化吸收阶段。

  ? ?瓴罹嗍侨绾嗡跣〉?

  “磨了50多年的剑,等的就是这一天。”哈电董事长吴伟章向记者描述了得知自己的企业将参与到三峡机电项目建设时的心情。

  作为一家具有50多年电机制造历史的国有大型企业的老总,技术员出身的他有着强烈的技术情结。他告诉记者:“以前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只能给别人打工。为了有资质,为了学技术,有些项目宁愿把一大半的利润让给别人。”

  据了解,在我国具有大型水电机组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之前,国内企业虽然通过分包外方合同可以获得一部分订单。但是,外方仅生产机组的一项核心部件--转轮,就能获得30%的项目利润,而我国企业只能获得附加值较低部分的利润。

  这一次国家横下心来扶持民族产业,巨型水轮机组技术的引进对于哈电可谓是千载难逢的一次大好机遇。吴伟章终于可以“心安理得”地向外方学技术了。

  从1998年开始,哈电和东电的科研、设计、工艺人员被陆续派往国外,分别接受阿尔斯通集团和VGS集团的技术转让。

  在被派往国外的技术人员中,哈电高级工程师王波就是其中的一名。2000年2月,她和同事在挪威接受了为期两个月的技术培训,主要学习水轮机叶片加工工艺。回国后,她认真钻研,大胆创新,主持设计的水轮机叶片生产出来最大误差不超过2毫米,而国外同行业标准中允许的误差是3至4毫米。当法国专家来哈电验收时,看到叶片非常小的误差,起初根本不相信,可当他们亲自察看完后,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最后对某些产品实行了免检。

  一位老专家在看了哈电生产的产品之后,感慨地说:“如今国内制造的产品,像是国外制造的;国外制造的产品,反而像是国内制造的。”

  通过三峡左岸电站机组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哈电和东电在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水力性能开发和设计技术上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通过三峡工程,我们与国外先进技术最少拉近了10年的差距。”东电副总工程师贺建华说。

  究竟是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还是要靠实力说话。不久之后,三峡右岸的招标给中国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老师同场竞技的机会。

  一场“老师”和“学生”的较量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引进技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同时引进的技术若不创新、不应用、不发展,也会落伍。

  一位外国专家就曾经这样对哈电副总工程师陶星明说,“我们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等到下一轮时,就会拿出更新的东西,你们还会落在我们的后? 妗!?

  正是意识到这种危机,为了避免出现“引进-吸收-再引进”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不利局面,哈电和东电抓住这次难得的“进修”机会,发扬“蚂蟥精神”,拼命学习吸收先进技术。

  根据工期进度安排,三峡右岸将建12台装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机组,同样采用国际招标形式。但是,这一次三峡总公司提出竞标企业要把模型统一拿到第三方实验平台上进行测试。除了参与三峡左岸的几个国外制造商以外,哈电和东电这两个刚刚“出徒”的中国企业也参与进来。

  陶星明说,“他们原来是向我们转让技术的,现在却要一同参与竞争。就像学生与老师要用同一张试卷考试,如果我们成绩太差,今后在大水电水力设计方面我们只能接受当学生的现实。”

  最后,三峡右岸共有3家有资格的制造商参与了投标,分别是哈电、东电、阿尔斯通。按照要求,这3家必须于2003年10月18日下午2点前将各自为三峡右岸开发的模型试验装置及转轮运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试验台,在此进行对比试验以获得水轮机的能量、空化、稳定性试验结果。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比较来评价各家技术的先进性。

  同台对比试验对哈电和东电来说都是第一次,何况是和自己的“授业老师”一起比试。3家在同一座试验台上试验,这可是一次真正的国际竞争,也可以说是对三峡左岸技术引进成果的一次检验,是对两家中国企业水力开发综合技术的一次检验。

  经过激烈竞争,最终哈电和东电都顺利通过了试验,而且在某些技术环节上,中国的技术比左岸全部引进的机组性能还有提高。

  2004年3月27日,三峡工程右岸12台机组制造合同签订仪式在湖北宜昌举行。阿尔斯通、中国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各自承担4台机组的制造任务。

  转让一小批带动一大批

  如今“学业有成”的哈电已经再也不怕外国公司,吴伟章骄傲地说,“我们的竞争对手是世界巨头。”在短短的几年里,哈电已经接下了制造23台60-70万千瓦机组的单子。重要的是,这些国内企业已改变了以前靠低价取胜的市场策略。“在一些项目上,我们的报价甚至比国外厂商报的还要高。”贺建平得意地说。

  现在,无论是在二滩、瀑布沟、还是拉西瓦等水电项目的建设工地上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而由三峡大坝所引进的技术目前也已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

  据介绍,通过三峡工程左岸机组的技术引进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我国企业掌握了水轮机转轮的设计和制 造技术、大型水轮发电机推力轴承技术等一系列水电站建设的核心技术,促进了我国发电设备的制造能力和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

  除水轮机组外,三峡工程还在主变压器、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等机电设备的国际招标中,同样提出了技术转让的要求,使沈阳变压器厂、保定变压器厂等国内一批相关电力设备企业从中受益。目前,在超高压直流输电方面,国内企业掌握了换流变压器、平波电抗器和晶闸管换流阀的设计制造能力,具有参与或承担±500千伏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环流站成套设备的系统研究与成套设计的能力。

  而且,通过技术转让,国内企业还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技术骨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技术队伍。从1998年到现在,国内企业仅派出国外进行学习培训和接受转让技术的人员就达几百人。这些人员将设计制造的方法带回国内,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为了推动材料和配套件在国内采购,相关部门先后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钢材、铸锻件、标准紧固件、有色金属材料和绝缘材料等按照国内外技术标准的规定推荐给由三峡总公司审定批准的国内分包商采购,拉动了一批国内制造企业的制造实力和企业效益。

  时下,中国已经掀起了大水电建设的高潮。世界各主要设备制造商的目光在中国聚焦,中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型水电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实力雄厚的国外厂商挟其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纷纷到中国“淘金”,如果没有“引进吸收再创新”这一过程,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何来?中国企业的自信心何来?远在东北的陶星明发出的豪言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激动不已:“以往国外厂商吃干的,我们喝稀的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

  回首左岸,遥望右岸。短短的7年的时间,我国的大型水电机组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撑杆跳”。通过左岸电站的引进技术、合作设计、合作制造、消化吸收,国内企业掌握了所引进的技术、提高了水电设计和制造水平、工艺水平,完成了由分包制造商变为独立制造商的转变,这不仅标志着国内水电制造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且显示出中国制造业的巨大潜能!


  摄影:孙荣刚 

发布日期:2005年08月19日